|
說明 |
台灣草鴞,貓頭鷹家族三代傳承、於高屏地區「延續新生」事件紀錄。 |
地點 |
高雄旗山至,屏東鹽埔鄉。 |
時間 |
,。 |
台灣最瀕危的貓頭鷹--台灣草鴞,專家估計數量不到500隻。不過今年2024高屏地區傳出好消息,屏東鹽埔鄉的草鴞生態給付田,四月記錄到腳環編號A00草鴞,這是研究人員追蹤的貓頭鷹家族中,首次記錄繁衍至第三代,代表草鴞族群延續的新希望,讓保育人士相當振奮。
2024年記錄到E8前一年所生的幼鳥A00,出現在屏東草鴞生態給付田區
始於2020年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,在「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」支持下,展開草鴞保育研究計畫,陸續幫多處巢中幼鳥,套上編碼腳環。由於草鴞數量稀少且活動範圍廣大,要持續追蹤特定個體並不容易,特別是幼鳥離巢獨立後,往往就不見蹤影,猶如斷線風箏,對於離鳥安危,往往讓保育人員牽掛的心懸在天邊。而今年驚喜記錄到的A00出身,起自2021年12月,研究人員對屏東高樹,由編號R19(阿媽)所產一窩貓頭鷹幼鳥繫上腳環,兩年後2023年11月,高雄市野鳥學會紀錄到其中一隻幼鳥E8(媽媽)出現在旗山,更令人驚喜的是,E8(媽媽)在棲架附近的草地配對繁殖,成功當了母親,而其生下的幼鳥同樣也套上腳環,其中一隻就是A00,已經是這個草鴞家族的第三代。
2021年E8還是巢內準備離巢的幼鳥,兩年後在高雄紀錄到當媽了
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洪孝宇博士表示,監測草鴞離巢幼鳥很困難,一方面是幼鳥會移動很遠的距離尋找棲地,另外捕獵和避敵技巧尚未成熟,因此存活率不高。這次看到A00捕食獵物,停留在猛禽棲架被拍攝到,代表A00已經通過大自然的成年考驗,有基本生存能力,讓一路追蹤R19家族的保育團隊甚為感動,貓頭鷹幼雛嗷嗷待哺到成年,其間要經歷多少不易,由於貓頭鷹夜間活動的習慣,難以被觀察記錄,每一次幼雛離巢,總是讓人掛念與揪心,一但離開就要尋找自己的天地,然而離開親鳥照護,或許就再也沒有以後。 除了受到毒鼠藥跟鳥網的威脅,近年氣候巨變,讓草鴞幼雛獨立生存更加困難,本次記錄草鴞成功繁衍到第三代,R19家族故事,讓大家看到生態永續的希望,R19守護E8從幼雛成為媽媽,E8撫育A00由羽翼未豐幼雛蛻變為優雅成鳥,期待R19家族未來持續開枝散葉,保育人士心中更祈禱,那些有編號卻再沒有消息的台灣草鴞,能在一個沒有毒害的家園,自由翱翔繁衍興旺。 草鴞家族三代傳承、於高屏地區「延續新生」事件紀錄: •2021年12月:R19所生草鴞幼鳥E8在屏東高樹的巢區編碼繫放,是該草鴞家族第二代。 •2023年11月:草鴞E8出現在高雄旗山的棲架上,並在附近巢區成功繁殖,幼鳥之一是A00。 •2024年04月:草鴞A00在屏東鹽埔生態給付的田區棲架被拍到,是繁殖到第三代的草鴞幼鳥離巢後首次被記錄。 |
From |
記者:蔡志清編排,如您要贊助本保育資訊上經濟日報數位新聞,該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郵件外掛保護。要顯示它需要在瀏覽器中啓用 JavaScript。,原始資料由屏東縣政府農業處,昕昌生態科研提供。 |